1 min read

电子厂告别 “忙乱差”:数字化如何打通生产堵点?

电子厂的生产车间里,曾常见这样的场景:贴片工序漏检导致不良品流入下环节,整条线停工排查;物料架上元件混放,工人翻找半天耽误生产;月底统计产能,Excel 表格里的数据核对半天还对不上…… 这些 “忙乱差” 的问题,往往让订单交付延期、成本居高不下,成了不少电子厂的心头病。而数字化转型,正在把这些难题一个个解开。

以前电子厂检测贴片元件,全靠工人盯着显微镜看,长时间作业难免疲劳漏检,不良品率常稳定在 1.5% 以上。现在引入数字化视觉检测系统,摄像头每秒钟能拍 200 多张高清照片,AI 算法自动识别元件偏移、虚焊等问题,不仅漏检率降到 0.1% 以下,还能实时把不良数据上传到系统,车间主任在屏幕上就能看到哪台机器、哪个批次出了问题,不用再挨个工位排查。

物料管理的混乱也曾让不少电子厂头疼。小型电子元件型号多、长得像,入库时稍不注意就放错货架,生产时工人要花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找物料,一天下来光浪费在找东西上的时间就不少。数字化改造后,每个物料盒都贴了专属条码,入库时扫码登记,系统自动分配货架位置;生产缺料时,工人用扫码枪一扫工单,屏幕上就会显示物料所在货架编号和具体位置,找物料时间缩短到 1 分钟内,物料错发率也从 8% 降到了 0.3%。

产能统计和订单跟踪也是电子厂的老难题。过去每天下班,统计员要收集各工位的生产记录,手动录入 Excel 表格,遇到数据不一致还要反复核对,经常加班到很晚才能算出当天产能;客户问订单进度,只能靠车间主任挨个环节问,回复慢还容易出错。

现在生产线装了数据采集终端,每完成一个产品,设备自动上传生产数据,系统实时统计产能,下班前就能生成准确报表;客户要查订单,打开系统输入订单号,就能看到当前生产到哪一步、预计哪天交付,不用再反复沟通确认。

就连设备维护,数字化也帮电子厂省了不少心。以前贴片机、插件机等设备出故障,要等维修师傅到现场排查,少则停工两小时,多则半天,影响整个生产计划。现在设备装了传感器,实时监测温度、转速等关键参数,系统根据运行数据预判故障,提前提醒维修师傅更换易损件,把故障停机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到 1 小时以内,设备利用率提高了 15%。

对电子厂来说,数字化转型不是装几台新设备、上一套新系统那么简单,而是把生产里的 “堵点” 一个个打通,让每个环节都顺起来。从减少不良品、加快物料周转,到实时掌握产能、提前预防设备故障,每一点改变都能帮电子厂降成本、提效率,在订单交付时更有底气。